近日,国内知名高等教育期刊《大学》杂志2025年第16期(总第670期)在“高端访谈”栏目,刊登了题为《应时代时势所需 育海洋法治人才》的专题报道,对我校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学科带头人裴兆斌教授进行了深度专访。专访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海洋法治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对策。
专访中,裴兆斌教授深刻剖析了当前我国海洋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高学历人才严重短缺;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地域分布失衡;海洋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建设不足;以及现有法学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维护海洋权益和处理国际海洋法律事务的能力。
面对挑战,裴兆斌教授在专访中提出了系统性的创新培养路径:
1.创新理念与模式:强调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法治人才,夯实法学基础,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2.重构课程体系:提出构建“强基础、显特色、宽学科、重实践”的课程体系。精炼法学基础,突出海洋法特色,拓宽学科交叉,并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3.强化实践教学与协同育人:主张将法律技能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并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定目标、设计课程、建设基地,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培养体系。
4.优化学科体系:建议将“海洋法学”确立为法学门类下的独立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设立国际海洋法、海洋行政法、海洋安全与执法等方向学位点,汇聚高素质师资。
5.借鉴国际经验:指出可参考国外设置专门培训机构(如美国海岸警卫队学院)、在海事/海军院校开展培训、注重专业技能与价值观培养等做法。
此外,裴兆斌教授在专访中还特别强调了高校在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育人责任。他指出,涉海高校应担当海洋意识培育的主力军,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非涉海高校亦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海洋意识。高校需通过培养具有文明海洋意识的毕业生、积极参与海洋社会服务与实践项目,提升全民族的海洋保护意识,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大局。
裴兆斌教授作为我校法学学科带头人、总法律顾问兼法律事务部主任、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备案机构),长期致力于海洋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此次在权威期刊《大学》上的深入阐述,彰显了我校在海洋法治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也为我国海洋法治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方向。其提出的观点,特别是关于重构特色课程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设立海洋法学一级学科等建议,对于推动相关领域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东北亚研究中心供稿